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

怒評「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時,你要做的是靜下心來學習」



 這篇文章看完了讓我感到不舒服,內文除了標題那句可以勉強接受以外(似是而非),其他的當作心情日記看看就好。


「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時,你要做的是靜下心來學習」


簡單分析一下,這篇文章頭三段是在描述求學時期中必然會經過的「茫然」狀態(成績不好也不壞,不確定自己要什麼,想做特立獨行的決定就想到其他人也是這樣過來的),以及紐西蘭的大學如台灣般的開放(功課不會有人逼你),目的是與絕大多數的讀者取得共鳴。

大多數學生(包含我自己)常常不曉得究竟書要讀到什麼程度才夠?要拚的人很多,能拚的人更多,可門就那麼大,你若發現自己不屬於那種特拚的人,每當想做一些比較特立獨行的決定又想到其他人都是這樣過來的,但在不確定因素太高的情況下,是不是通常就選擇回到社會規範好的教育制度求一份保險和心安?

接著描述一位「馬克思學長」,很認真讀書、很有目標,對比自己總是「上網爬文寫部落格」(又與讀者共鳴了,身邊總有目標堅定,勇往直前的人) 學長只好秉持著媽媽經的口吻說

「你可以不要再浪費自己時間了嗎?我們是來這裡讀書的耶。」

馬克思學長的苦口婆心沒有獲得作者(讀者)立即的認同,或多或少都有怨懟,作者在這個時候直接喊出了多數讀者的心聲,直讓讀者心癢難耐啊。

「學歷到底有多重要?為什麼想做的事情沒有一扇窗或者一條路的讓我前進?為什麼學校教我們的事情總是有那麼多的教條式框框架架?」我憤慨地說:「難道我不能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嗎?難道讀書就真的那麼重要嗎?」
讀者此時已經把自己全然的套入作者的角色中了,完全任由作者擺布。
接著作者拉回現實,表示他當時聽不進馬克思學長說的話,進入職場終於懂了,緩緩地拉出主旨。

他不是要表達學歷是一個人畢生追求的目標,也不是要表達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。他只是想告訴我:「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時,你要做的是靜下心來學習。」

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心中所求,可是在選擇離開校園前,應該先充分地思考自己的天分、特質、興趣、夢想在哪裡?如果有,你又為你的夢想做了那些準備,有沒有不計成敗、不管未來如何的勇氣去追求? 

學歷真的沒那麼重要,重要的是你在追求學歷的過程中學到了多少。而若我們有能力拿出比學歷更簡單更能評判自我的價值,當然可以很大聲的說學歷不重要,可是如果尚未有能力,卻還拼命的說學歷不重要,那也只是憤青的自我安慰罷了。


單看標題這一句話實在滿有道理的(標題救人),但從馬克思先生的出現跟承接下來的文章,不學長越來越感到不妙,甚至差點把正在吃的便當從嘴裡噴出來。天啊,這不就是被華人發揚光大的「你先聽我的(靜下來學習),之後你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」文化嗎?難怪身為道地的鬼島島民的我這麼有同感。我們從小就沒主見,從小被安排到大。小學國中的就是「乖乖讀書,考個好高中,之後你想怎樣就怎樣」;高中也是「乖乖讀書,考個好大學,你想怎麼玩就怎麼玩,想交男/女朋友就盡量交」;大學就是「四年準備一下就過去了,不要被當掉,考得好研究所,你就可以去追求你的夢想了」;研究所就是「先把論文寫完,文憑拿到,找個好工作,想做什麼就都隨便你了」;工作就是「你先忍耐,從小咖幹起,等變成主管了,你就有更多多餘的時間金錢可以用了」;變成主管「忍耐一下,在十年小孩就大學畢業了,那個時候就可以退休了,想幹嘛就可以幹嘛了」;退休後(如果沒有臥病在床,身體還能行動)那麼恭喜你,你自由了(歡呼)!


是我漏看了嗎? 到底「靜下心來學習」跟「學歷」有什麼關係? 「學習」跟「靜下心」又有什麼關聯? 又是從哪一句話開始讓靜下心來學習跟學歷打上關係的? 追求學歷的過程,真的能學到想學的東西嗎? 講一些講到爛的極端例子,Steve Jobs 休學決定追求人生意義時,他沉醉在搖滾樂中、吸食了迷幻藥、學習禪學、飲食療法、追求悟道,這個算是靜下心來學習嗎? Bill Gates 休學開發 BASIC 語言是靜下心來學習嗎? 鋼鐵人Elon musk 攻讀史丹福材料科學博士,入學兩天休學創業,這個算是靜下心來學習嗎? 這些人太壞了吧,怎麼都不好好靜下心來學習。他們任何一人「當時」有辦法拿出比學歷更簡單更能評判自我的價值的東西了嗎? 沒吧,每個人都認為他們白癡死了,神經病,自毀前程。


「學習」跟「靜下心來」八竿子打不著,跟「學歷」更是一點鳥關係都沒有,「能力」、「學歷」、「學習」、「靜下來(苦讀)」這些概念竟然被如此地代換自如,偷渡一堆沒有道理的封建想法,不打掉重建實在不知從哪裡下手。


在華人社會中,「學習」總是特別功利主義,彷彿「靜下心來學習」(中國古人案前寒窗苦讀形象)後,一切人生將如你所願,揮灑自如,往後再也不用這般痛苦了。但近代教育理論卻發現,人們主動跟隨興趣,追逐夢想,才是展現天賦(與過的快樂)最好的方式。從小的時候,就引導他們摸索自己感興趣的學科,而非齊頭式的灌注學術知識。因此他們的高中生可以很自豪地說「我的興趣是電子學跟數學」,而我們的高中生(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)興趣多半是看電影、聽音樂、看韓劇。約莫 15、16歲後就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,對哪個領域特別有興趣(不管是學科、運動或是生活方式等),要怎麼享受接下來的人生。而我們呢,多半不太喜歡思考,不太規劃人生,也沒什麼時間自我嘗試(最快也要大學畢業吧),可能到死前都還覺得自己的興趣是看電影、聽音樂、看韓劇。

興趣不是「阿卡拉達布拉」,就會變出來的,也不是你「靜下心來學習」「在追求學歷的過程中」就可以知道的。他需相當漫長的摸索時間,需要常常空出整天,需要細心體會,用力的感受,用力的「玩」。無奈的是,我們的社會沒有提供這樣的時間,只會從學術機構中送出一批又一批的老屁孩,對未來、對生命、對社會,一點概念都沒有。


唉,火氣太大了,言之過重。我還是有看到許多展現獨立思考(在台灣,只要有這能力就必定會展現出來),對生命充滿熱誠的年輕人。

學習的目的不是成就野心(幹更不是取得學歷),學習的目的就是學習(中的樂趣),而成就不過是學習的副產品罷了。學習絕對不是痛苦的、忍耐的(妄想某一天會出頭天的),而是非常愉悅的。上述偉大的人,就是要讓自己完全沉浸在學習中,所以才離開學校,放手追逐自己生命中的熱情,用力地把自己的興趣玩成專業。

記得「三個傻瓜」中說的「追求卓越,成功自然追著你而來」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